第二四四章 形形色色的敌人(1/2)
津门的人们在几个月前刚刚看了一出好戏。
那时叶志超率领第一批部队前往高丽作战,出征的队伍开拔时,满街都是哭爹喊娘的动静,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搞一次规模空前的大出殡。
那些官兵,谁也觉得有任何荣耀,好似此去就是送死一样,悲悲切切无精打采。认真看上去,个个儿浑浑噩噩,如同梦游一般的拖着沉重的脚步登船。岸边上依依不舍的送别哀告,估计连灵柩纸钱都准备好了。
就是这样的军队,花了李鸿章好不容易筹集起来的大批军饷,在战场上有些也横下一条心拼命。但更多的,则是在叶志超这样惜命的军官率领下,从牙山一败再败,不住的转进,硬是周游高丽三千里江山的一多半,一直跑回辽东老家。
那么一群人能干成什么事,估计老百姓都懒得去猜测。
但今天,他们怀着同样的兴致前来看热闹,却亲眼目睹了另外一支完全不一样的军队。只有区区三千人,却散发出势不可挡的昂然斗志。每一张年轻的脸庞,闪烁着的只有对为国征战的热烈向往。
他们整齐划一的步伐,坚定迈向渡船的姿态,不像是去投入一场攸关生死的空前大战。而更像是在赴一场期盼已久的盛宴,在那里,他们将把自己一身的光芒尽情的绽放,缔造传奇。
这种直入人心的感官刺激,令围观的人群实在兴不起“风萧萧兮易水寒”的悲壮,不由自主的,他们居然开始憧憬起远方战场的胜利。
自中日开战以来,连连败北导致的种种郁闷与无奈,似乎从这群年轻人身上,可以找到宣泄和解脱的办法。哪怕只是看着他们沉默的身影,也足以让人从内心深处升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慰藉。
休说民众不爱国,他们只是没有那么清晰的自觉。
已经融入中国人血脉骨髓之中的浩浩中华自豪与自矜,其实一直在暗暗的影响着所有人的心情。非是如此,也不会在战败之后,陡然迸发出那般激烈的救国爱国热忱。
没有人乐意当亡国奴,中国的老百姓也从来不缺觉悟,他们只是没有机会表达而已。
现在,当杨浩的宣言传遍各处,响亮的呐喊声震动四野,数以万计的围观民众,在短暂的沉默之后,轰然爆发出一阵激烈的喝彩声!
“都是好爷们!好汉子,够有种!”
“这才是军队该有的模样儿,咱们中国还是有真男儿,真汉子!杨大老板,咱们支持你!”
“说得好,打死小日本,出了这口鸟气!”
“官兵不争气,咱们汉家爷们站出来!叫那些大小洋人都瞧瞧,咱们中国人,不是好惹的!”
“加把劲儿,打他一场漂漂亮亮的仗,回头爷们给您牵马坠镫!”
乱纷纷的呼喊声一浪接一浪,从县城一直蔓延到租界。无数人沿着河岸站上大堤,注视着一条蒸汽船翻起浑浊的水花奔向下游。
李鸿章与一众官员站在码头一侧,面无表情的冷眼看着人群越聚越多。天津衙门的道员急出一头大汗,焦虑的低声向他建议:“傅相,要不要调些兵马来把人都拦住?这不像个事儿啊!”
官兵出征跟死了爹娘老子大出殡似的,全都在起哄看笑话。
现在一群名不正言不顺的地方武装去打仗,居然博得满堂喝彩!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才是正朔呢,这样朝廷知道了会怎么看?
李鸿章冷然道:“看好他们别闹出乱子就好,其他的,不要管!”
道员猛的想起来,貌似这支部队的统治官就是大公子李经方啊!人家欢呼鼓掌,那也有大公子的光彩不是?他这提议算干嘛滴,拆台啊?!
他心中突突一条,又给吓出一层汗来,这两番折腾,回头准得小病一场不可。
旁边的秘书罗丰禄提醒道:“傅相,杨氏如此大张旗鼓,分明有邀买人心的意思,的确有些不妥。可否提前布置一下,稍微控制舆论别闹出不可收拾的大动静来?”
李鸿章手指捻着胡须:“不必。有时候多一个人说话,反而能把事情弄清楚了。天还塌不下来,让他折腾吧。”
罗丰禄一皱眉,不过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用意。
不错,之前朝堂上下明里暗里的都把抗日之责扣在李鸿章身上,好像这个国家的安危必须他全部担起来。打赢了那是应该,打输了就要成为天下最大的罪人。
这首先就没道理,国战,那是关系到一个国家荣辱的大事,岂能如此荒唐处置?奈何李鸿章根本说不清楚,朝中政敌,天下士林,似乎都认定了这个道理。他想不当千古罪人都不肯能。
这时候,杨浩却站出来,用一系列的文字说明国战的意义,天下各个阶层应负有的责任。那是与每个国民都有关系的大事,如此处置不但不公平,更显得那群放嘴炮的清流和冷漠旁观的人都不像话。
这等于是给李鸿章分担了压力,虽说并不能令朝中政敌改变主意,好歹舆论上的说法要好听许多。对于一个爱惜名声胜过一切的读书人而言,李鸿章内心深处是挺感谢的。
今天,杨浩更用亲身示范的方式,实践作为一个文明国家之国民,所必须担负的义务和使命。三千将士出征,更是作为中国将进入文明时代的代表,首开先声,率先垂范。
其中意义之大,怎么形容都不过分。
有半年多时间培育起来的舆论氛围和影响力,杨浩今天这一番“国家、民族、权利、义务”的讲话,必将影响到千
第1页完,继续看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