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九章 人形机器人(1/1)
王一男最终的目的,当然是造出能爬山的登山机器人。
实现这种功能性的机器,一般而言有两种不同的方式,一种呢,是简化前提条件,从而实现一个功能相对简单的机器,但是可以把这个功能做到极致。
比如说长途旅行,使用轮子来代替人的双腿实在是一个巨大的创举,这就要求简化的条件,比如说铺装的路面,在这样的路面上,就算是马车跑的也比人快多了,但是碰到山路或者没有路就抓瞎了。
另外一种,就是制造拟人化的机器,比如说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一个拟人(或者说拟马)的雏形,跑的不怎么快,但是对道路的适应性比马车好多了。
水面船只的推进也是一样的道理,你看到哪条鱼尾巴后面有个螺旋桨的,但是安装了螺旋桨的船只,长期来看,比什么鱼都快,但是噪声和推进效率就不敢恭维了。
登山机器人的设计,也有同样的这两种方式。
但是在登山这样的特定环境下,好像没有什么好的功能设计方法,特别是在现在保护环境的大环境下面,要是王一男整个机器出来,一路轰隆隆的遇山开山,遇水架桥,那非得把珠峰登顶路上搞的一片狼藉。
就算是再牛x的科学家,面临整个蓝星的声讨之后,估计也只有灰溜溜的滚蛋。
所以这个登山机器人还有一个隐含的前提,就是在登山过程中,不能破坏环境,那剩下的选择,不外乎就是选择拟人路线,还是拟壁虎啊,拟山羊路线了。
王一男最终还是选择拟人,毕竟弄个机器山羊出来,好像有点太low。
陈子豪从波士顿动力弄来了全部的设计图纸,王一男不准备在那份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研究,他们证明了这件事情的可能性就足够了,要学习的话,最好的登山机器肯定是夏尔巴人,而不是波士顿的机器。
坐在酒店房间的阳台上,背后是一整面落地窗,而眼前就是蜀山之王,贡嘎山,王一男的运气不坏,云雾刚刚散去,夕阳把整个雪山镀上一层耀眼的金色。
“日照金山啊”,很多摄影家为了等待这样的景色,在山沟里蹲点一两个月是常事,没想到来的第二天就遇到了。
使用vpn(虚拟专用网),通过酒店的网络连接上哥德尔系统,王一男开始工作。
机器人的设计从下半身开始,王一男首先简化了上半身的设计,只包括头部、躯干和分成两部分的上肢,主要是用来保持平衡,躯干和头部跟正常人一样,可动的范围较小。
上肢分为大臂和小臂,基本可以自由移动,跟人体一样,主要用来保持整体的平衡。
机器人的下半部分就复杂了,王一男基本按照人体的解剖结构,甚至连脚掌上面的五根脚趾都保留下来,使用跟腱连接小腿和脚掌部分,跟人一样,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自由活动。.16xz 一流小站首发
骨骼使用金属材料,具体使用钢材还是合金,王一男暂时没有确定,因为这玩意不是在强度一定的情况下,越轻越好,毕竟太轻了的话,稳定性肯定会下降,而且在高山上那么大的风,说不定一阵风就吹走了。
骨骼之间使用液体的缓冲层,主要的用途是减震,当然,如果有机会把这玩意换成空气减震,王一男也会很乐意的,空气减震可是高级货啊。
驱动骨骼运动的,是电至形变纤维束,或者简单的来说,就是人造肌肉,王一男决定为每一个动力单元配备自己的电池和驱动电路,使用近场网络(2.4g 的一种通讯方式跟中央控制系统连接),这样的话,可以降低布线的难度,每个动力单元完全独立,不需要任何连线。
由于人造肌肉对电力的消耗非常小,王一男甚至都没有设计一个整体充电装置,根据他的估算,一个动力单元可以有几年的工作寿命,需要的时候,单独为每一个动力单元充电就可以了。
当然,对于人体结构也不需要完全照搬,王一男找到探索频道拍摄的一些关于人体奥秘,运动奥秘的纪录片,仔细的研究了一下关于长跑运动员以及短跑运动员的运动分析。
这样设计出长短不一,形状不同的几十个基本单元,每个基本单元包括人造肌肉,液体缓冲层,电池和控制芯片。
这些个基本单元把几十块金属骨骼连接起来,就形成了一个人形的机器人,当然主要是下半身,上半身只有看起来很笨拙的躯干、头部还有两只手臂。
这个机器人现在就算造出来,连站都站不起来,更不要说走路了。
王一男需要让哥德尔系统做的事情,跟当年哥鲲鹏需要做的事情一样,就是让这堆散落在地上,软绵绵的骨架,学着站起来,进而走起来。
王一男首先将基本的牛顿力学,刚体力学理论教给哥德尔系统,学会了物理规则之后,如果进入哥德尔系统的仿真空间,你就会发现,在重力的作用下,这堆看起来像人的东西立刻像烂泥一样洒了一地。
“嗯,想让系统学会爬起来太难了”,王一男看着屏幕里面七零八落的骨骼,自言自语的说,
“还是先站起来吧”,王一男拿起鼠标,把这个人形的烂泥提溜起来,站在地上(当然,过程中暂时取消了重力效应)。
“第一个任务,就是让这摊烂泥站稳了”,王一男自言自语,
本章阅读结束,请阅读下一章